1984年前后,北京使馆区出现了几个特殊的身影,他们在小巷里摆地摊卖画,这些画多数都是原作。买主都是外国人。当时也只有这里有愿意买原作的极小的艺术市场。有个外国人也来凑这个热闹,他叫布朗,日后红门画廊的创始人,他当时靠在使馆区倒画挣钱。他无意间做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初步尝试。
当时的经济状况,注定了要产生完全符合商业运作的画廊还为时尚早。因为画廊业完全是经济行为,它必须是在经济发展到非常好的状况下,人们有钱消费,而且必须是生活消费已经得到极大满足之后,还有余钱来买艺术品时,画廊才能迎来赖以生存的客户。也就是台湾画商饶大经说的:“画廊业是经济好到极致的产物。”虽然经济条件还不成熟,还是有一些人开始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尝试经营画廊,大多数都不成功,没多久就关门了。
1986年前后,南方经济飞速发展,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,家庭装修中挂几副真正的绘画作品悄悄时兴起来,不过,他们对艺术价值要求并不高。有了少量的需求,卖画开始变得有利可图了。
(责任编辑:武汉三度艺术机构)